春耕始,万物生。随着沉睡一冬的土地渐渐苏醒,小麦田间管理也到了关键时期。2月25日上午10时许,海虞镇肖桥村气候智慧型水稻种植模式示范基地上,徐嘉恒正用遥控器熟练地操控多光谱无人机进行巡田作业。“通过设备生成的热力图,我们可以精准获取麦田的苗情分布、长势差异等数据,从而有效地优化肥水管理。”徐嘉恒告诉记者,无人机仅需10分钟便能完成对20多亩麦田的巡查任务,而人工则需半小时以上,田管效率、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。
作为常熟涉农委培大专生中的一员,2023年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毕业后,时年20岁的徐嘉恒在家人的支持下返乡创业,开始逐梦乡村大舞台。“学生时代就很崇拜袁隆平这样的农业专家,他的科研成就和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。”说起选择从事农业的初衷,徐嘉恒眼神坚定。他相信,乡村丰富的资源、广阔的市场将为他创业追梦提供肥沃的土壤,他的梦想终将开花结果。
少年有梦,行动为证。在父亲的资助下,徐嘉恒先后创立了江苏谷嘉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谷嘉美家庭农场。在进行水稻、小麦等传统作物试种的基础上,农场引种了桃树、梨树、葡萄等经济果木,并配套养殖了100多只鸭子,探索“稻鸭共作”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。这种立体种养方式通过鸭群的田间活动实现虫草的绿色防控,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,保障绿色、有机生产,又能形成“一田双收”的复合效应,有效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。“想法美好,实践起来却发现实非易事k1体育,。”回忆刚起步的那段时光,徐嘉恒摇着头感慨,果树需要精心呵护,农田需要细心管理,鸭子也需要悉心照料,他常常忙得脚不沾地。然而,由于缺乏经验,他在农田管理的最佳时机把握上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徐嘉恒与虞美润家庭农场负责人宗建东结缘。在这位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,徐嘉恒开始扎根田间,潜心钻研农业技术。他白天观察作物长势,晚上“恶补”农业知识,遇到疑难问题便找“师傅”把脉问诊。但凡有农技培训,总能看到他的身影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年多时间下来,徐嘉恒边干边学,慢慢掌握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要点。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加持下,他的大田种植日渐有了起色,规模从最初的55亩拓展至260余亩,实现年产水稻10万吨,小麦青贮亩产稳定在1.5吨,农田经营逐渐步入正轨。
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徐嘉恒赢得了肖桥及周边村负责人的认可。出于对这位总是埋头于田间、裤脚沾泥的“00后”的信赖,他们将周边105亩复耕地的土壤改良任务交到了徐嘉恒手中。“我先给每块地‘体检’,再依据检测数据决定施肥种类和用量。”徐嘉恒向记者讲起了他的土壤改良策略。初期,他选择种植各类绿肥作物,用拖拉机将未完全成熟的绿肥就地打碎还田,以实现土地的肥化。对被检测出重金属的土壤,他采用富硒肥、有机肥等进行软化和硝化处理。经过系统改良,已有93亩土地重新变成了耕地。除油菜还田外,新收的玉米、小麦作为优质青贮饲料直供当地奶牛场,青贮亩产量可达2吨。
作为一名现代农业专业毕业生,徐嘉恒将机械化生产理念深度融入农业实践。在他的气候智慧型水稻种植模式示范基地上,平地机、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一应俱全k1体育,,田间作业已实现全程机械化,耕种管收正向着少人化、无人化管理升级。“这台定制农机是由播种机改造而成的,它整合了撒肥、旋耕、滴灌、覆膜、播种等功能,能一次性完成多环节的农事作业。”徐嘉恒指着正在调试的复合型农机说,“多工序集成创新不仅可以提高耕作效率,还能有效保障作物稳产丰产,预计将在今夏玉米播种季正式投用。”
徐嘉恒筑梦乡野的鲜活实践是一场青春与乡村振兴的“双向奔赴”,镌刻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印记。“成为一名职业农民是我最庆幸的选择。”谈及未来规划,徐嘉恒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我将继续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,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科学种田,更重要的是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,推动农业生产从‘种好田’向‘管好田’转型。”徐嘉恒对未来农业发展充满信心。k1体育娱乐平台,